暨前期胶州市委办信息专报对我镇信息刊发后,大众日报以《230多家制帽企业有了“智造共享工场”》为题,对我镇智慧共享车间进行了深度报道,以下节选自3月25日大众日报第4版。
百余台机器在2000多平方米的车间内紧张工作着。操作台上,忙碌的机械臂、激光切割机代替了传统的穿针引线、缝制裁剪,一旁的显示屏里显示着机器的运转情况。
这里是位于胶州市李哥庄镇的上合工业互联智能共享工场。这座自动化程度极高的制帽智能共享工场,有130余台制造帽檐、帽带和魔术扣的智能设备,而场内只有十几名工人,只需操作显示屏就可实现对机器的控制和维护。共享、协同成为这里的关键词。
“利用我们的生产线进行加工,生产成本可降低40%。”上合工业互联智能共享工场总经理庞智说,“我们希望借助‘互联网+’优势将中小企业从生产压力中解脱出来,让他们有更多精力进行业务拓展和创新,在传统制造行业的转型升级中具备更强竞争力。目前,共享工场可提供帽檐、帽带和魔术扣等智能制造服务,已接到230多家企业的订单。”
不用自行购买也能用上智能生产设备,这对中小企业来说,不仅省时省力,更省去了一大部分购买设备的费用和人工成本。青岛众弘鑫制帽公司便是共享工场的受益企业之一。
“没了升级设备的资金压力,轻装上阵,生产效率反而更高。”总经理高飞说,公司一年要销售200多万顶帽子,平均每个月生产近20万顶,有了共享工场,企业节省了帽檐、帽带生产环节的工人,同时生产效率提升了三分之一。
以魔术扣的生产为例,传统工序需要4名工人操作,按人工一天10小时计算,所产生的每小时人均产值为12.25元。而共享工场里的全自动魔术扣工作站只需0.25人操作,每小时人均产值达80元,并可以一天24小时运转,日产能是传统产能的6.5倍。
胶州市李哥庄镇是远近闻名的“全国制帽之乡”,汇聚着400多家制帽和配套企业,形成了年产值40多亿元的全链条特色产业集群,年产各类帽子1亿打以上,约占全国运动帽总产量的40%。其中90%以上的产品销往上百个国家和地区,是我国主要的帽子产品生产集散地和出口基地。
“智慧共享工场用新的生产模式和商业模式为中小企业缓解了研发、人力负担,低成本、少投入可获得高质量的生产要素支持。”胶州市制帽行业商会党委副书记郑建说。传统模式下,企业根据生产线的能力和经验来确定产能,而数字与制造的结合,让工厂不受生产线制约,品牌得以从生产能力中“释放”。
“同样质量的帽子,有了国际知名品牌加持,产值就能从1美元提升到50美元,孵化品牌是我们的发展方向。”庞智说,在共享模式的重塑下,许多客户企业也开始致力于打造品牌优势,进行业务创新,产品与文化、消费等得以加速融合。
有共享制造,更有创新协同。据悉,上合工业互联智能共享工场引入了庄正智能设计师团队,江世祥、具采妍等一批国内外帽饰设计师已进驻工场为客户提供设计服务,帮助当地企业实现帽饰产业品牌升级。
今年,上合工业互联智能共享工场成功入选胶州市工业互联网应用示范企业,并获得一次性奖励50万元。谈及未来,庞智说:“将逐步‘走出去’,把智能化生产过程和互联互通的先进技术面向上合组织国家进行推广和普及,使之逐渐服务于上合国家相关产业。”
[来源:大众日报]
|